• English
  • 会议室预订
  • 电子邮件
  • 学院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经验的文学表达与话语创新——第二届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高端论坛”在上海大学召开

    创建时间:  2016-11-09  聂林媛    浏览次数:


    <div style="LINE-HEIGHT: 200%; TEXT-INDENT: 24pt; LAYOUT-GRID-MODE: char"><span style="LINE-HEIGHT: 200%; FONT-SIZE: 12pt">11</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200%; FONT-SIZE: 12pt">月5-6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四届(2016)学术年会文学学科专场&ldquo;中国经验的文学表达与话语创新&mdash;&mdash;第二届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高端论坛&rdquo;,在上海大学乐乎新楼思源厅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批评理论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本次论坛的最大的特点是,将原本仅限于文论界的会议,拓展成涉及文学、批评、文艺理论和哲学等众多领域的多方论坛,并且不仅包括四个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内部还涵盖了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论坛不仅吸引了文学院和其他关注文学、文艺的师生,还有吸引了众多新闻传媒包括新媒体的关注。</span></div> <div style="LINE-HEIGHT: 200%; TEXT-INDENT: 24pt; LAYOUT-GRID-MODE: char"><span style="LINE-HEIGHT: 200%; FONT-SIZE: 12pt">本次论坛,由<strong>上海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曾军教授</strong>做开幕式主持,在开幕式上,三位发言人为为本次论坛发表了致辞。<strong>上海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竺剑</strong>认为,我们可以从提炼标识性概念来实现话语创新,传播中国经验,是响应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的要求,也是解决中国文论&ldquo;失语&rdquo;困境的重要尝试;<strong>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前副所长高建平</strong>认为,本次会议发展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的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话、结合具有积极的意义,他呼吁跨界融合,同时注意跨界学术理论的过于专业化造成的隔阂,避免没有文学的理论;<strong>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栾梅健</strong>说,当代中国文论对西方文艺学理论、&ldquo;海外汉学&rdquo;过分崇拜,因此他主张用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作为自尊,建立&ldquo;文化自信&rdquo;。三位发言人的致辞,具有问题意识和方法论意识,激起了接下来百家争鸣、众声喧哗的讲话。</span></div> <div style="LINE-HEIGHT: 200%; TEXT-INDENT: 24.1pt; LAYOUT-GRID-MODE: char"><strong><span style="LINE-HEIGHT: 200%; FONT-SIZE: 12pt">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教授</span></strong><span style="LINE-HEIGHT: 200%; FONT-SIZE: 12pt">,为本次论坛进行了题为&ldquo;对理论与批评关系的思考&rdquo;的主旨演讲。他从&ldquo;理论中心论&rdquo;、&ldquo;强制阐释论&rdquo;观点出发,反思、批判了理论生成方式和理论阐释方式本身存在的逻辑悖论。他认为,理论以自身作为中心和对象,文本内因作者意图而成为&ldquo;私人经验&rdquo;、私人话语的表达,以及批评者&ldquo;先见&rdquo;和&ldquo;前见&rdquo;,使得作者的意图与批评者的意图之间出现巨大隔阂;;因此,张江院长也提出要探讨如何创造贴合文学、实际的理论,并提出批评和批评者的自律问题。</span></div> <div style="LINE-HEIGHT: 200%; TEXT-INDENT: 24pt; LAYOUT-GRID-MODE: char"><span style="LINE-HEIGHT: 200%; FONT-SIZE: 12pt">从发言主题来看,可以根据&ldquo;中国经验&rdquo;、&ldquo;文学表达&rdquo;和&ldquo;话语创新&rdquo;三个主题关键词,大概可以将与会者的发言分为三类。</span></div> <div style="LINE-HEIGHT: 200%; TEXT-INDENT: 24pt; LAYOUT-GRID-MODE: char"><span style="LINE-HEIGHT: 200%; FONT-SIZE: 12pt">一部分发言人从&ldquo;中国经验&rdquo;着眼,关注本土经验或从文学艺术本身进行思考。两位<strong>女作家</strong>强调感性经验对创作的重要性。<strong>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strong>从民间经验、他人经验和自我想象与具有地域特色的语言中,寻找新的表达方式;<strong>作家金仁顺</strong>也从&ldquo;人性的&rdquo;经验和纯真语言中,重塑民族的历史经验。<strong>王宏图</strong>也思考了当今&ldquo;中国经验&rdquo;的差异性和暧昧性特质;<strong>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蓝江</strong>,从朗西埃的观点分析了中国的底层话语和历史叙事;<strong>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王光东</strong>也认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中思考&ldquo;地方经验&rdquo;可以避免文学过于技术化和观念化的误区。而&ldquo;中国经验&rdquo;本身也具有复杂的方面,因此<strong>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strong>教授认为应避免概念的直接滥用,需要重新审视&ldquo;中国经验&rdquo;的原生性、异质性和世界性;<strong>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生安锋</strong>认为,在老舍作品的&ldquo;经验&rdquo;中不仅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因素,还交织了世界主义因素,呈现出超前的世界大同意识;<strong>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刘旭光</strong>从视觉美学角度,阐释了&ldquo;中国画&rdquo;中西方写实观念、现代形式感跟中国传统美感经验的冲突融合,他认为由此形成了当代中国的美感经验;<strong>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strong>教授意识到了当代中国&ldquo;伪经验&rdquo;的书写问题,认为文化批评可以通过寓言阐释的方式&ldquo;还原&rdquo;伪经验,也可以通过寓言批评的震撼性效果暴露现实矛盾,表达出真正的历史意义。</span></div> <div style="LINE-HEIGHT: 200%; TEXT-INDENT: 24pt; LAYOUT-GRID-MODE: char"><span style="LINE-HEIGHT: 200%; FONT-SIZE: 12pt">关于&ldquo;文学表达&rdquo;方面,<strong>金仁顺</strong>认为当今的网络话语是对纯洁汉语的破坏,她更倾向于尊重语言历史,遵循汉语优雅的品性;<strong>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教授</strong>,认为中国经验具有原生性、异质性、世界性,因此从&ldquo;不可能性&rdquo;理论出发来谈中国经验和文学表达是&ldquo;不可能&rdquo;的事;而<strong>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志林</strong>认为文学作为独特的认知方式,可以使中国文学走出训诫说教或感官娱乐的窘境;<strong><a target="_blank" href="http://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57724613&amp;ss_c=ssc.citiao.link"><span style="COLOR: windowtext; TEXT-DECORATION: none; text-underline: none"><span>苏州大学文学院</span></span>教授刘锋杰</a></strong>从超越文学政治化的角度思考文学正义问题,他从努斯鲍姆的&ldquo;诗性正义&rdquo;来阐释建构文学正义的必要性。</span></div> <div style="LINE-HEIGHT: 200%; TEXT-INDENT: 24pt; LAYOUT-GRID-MODE: char"><span style="LINE-HEIGHT: 200%; FONT-SIZE: 12pt">关于中国文论发展问题,<strong>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荣跃明</strong>认为,当前文学生产结构转型导致批评的意识形态主导权旁落,因此要在新的实际上重塑以人民为中心地价值导向的批评话语;上<strong>海市社联《上海思想界》主编许明</strong>认为需先慎重思考中国本土审美经验的理论化前景,在当前理论界无法理论化阐释本土审美经验时,应直接进入当前的文论现象进行价值引导;<strong>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教授吴冠军</strong>试图通过引入欧陆思想家的批判性话语资源,重新梳理民主与人民概念的复杂性以及当代西方实践中的诸种结构性困局,在此基础之上重塑中国经验的理论价值;还有部分发言人进一步在&ldquo;文论话语创新&rdquo;方面发表观点,<strong>黄河科技学院教授鲁枢元</strong>倡导建构绿色学术的话语形态;<strong>高建平</strong>主张从关键词比较入手,推进当代中国文艺理论体系建构;<strong><a target="_blank" href="http://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49747"><span style="COLOR: windowtext; TEXT-DECORATION: none; text-underline: none"><span>深圳大学</span></span>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王晓华</a></strong>认为汉语诗学中隐含着重视具身性的深层线索,可以与世界诗学的身体转向趋势相对接,可以引导中国理论家建立与全球话语的联系;<strong>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栾梅健</strong>,发现&ldquo;海外汉学&rdquo;研究中具有意识形态色彩和偏社会学研究的学术方法的问题,因此主张坚持中国本土的学术自信,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strong>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寿桐</strong>以现代汉语书面语系统中产生的翻译语体为对象,阐释了这一语体背后的文化心理,以及它对中国理论、汉语文学、文论话语创新的创造性影响。</span></div> <div style="LINE-HEIGHT: 200%; TEXT-INDENT: 24pt; LAYOUT-GRID-MODE: char"><span style="LINE-HEIGHT: 200%; FONT-SIZE: 12pt">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张政文、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国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鸿生、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孙晓忠等也参加了论坛主持或评议工作。</span></div> <div style="LINE-HEIGHT: 200%; TEXT-INDENT: 24pt; LAYOUT-GRID-MODE: char"><span style="LINE-HEIGHT: 200%; FONT-SIZE: 12pt">最后,上海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曾军教授为本次论坛做了闭幕式发言,总结二十多位发言人的观点及其重要价值,并倡导哲学社会科学各届共同参与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事业。(上海大学文学院文艺学16级博士研究生 李缙英)</span></div>
top
  • English
  • 会议室预订
  • 电子邮件
  • 学院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