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会议室预订
  • 电子邮件
  • 学院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知行合一”铸就新时代的人文栋梁——访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上海大学陶飞亚教授

    创建时间:  2018-09-11  聂林媛    浏览次数:


    2017年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揭晓,上海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荣获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24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9项,作为第二完成单位荣获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这是我校在历届上海市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最多的一届。这些获奖成果涵盖了我校近几年在教学管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即日起,我们将陆续刊登学生采写的文章,走近教学成果奖获得者……适逢教师节,我们先推送第一篇采写稿件,致敬兢兢业业坚守在人才培养第一线的老师们。是老师们的辛勤和创新,才赢得了沉甸甸的教学成果。
       
    首先我们来到文学院,访问教学成果第一完成人、原文学院院长、著名历史学教授陶飞亚老师(下图左二)。他领衔"依托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促进人文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荣获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其他完成人为宁镇疆、张寅彭、谢维扬、徐有威、董乃斌、邵炳军、曾军、杨位俭、舒健。

    "这个奖项来之不易,有很多老师和同学共同努力,也有教务处和文学院的大力支持。"陶飞亚强调。陶教授的"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项目、上海大学中文系张寅彭教授的"清诗话全编"项目、上海大学历史系谢维扬教授的"中国国家起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项目、上海大学历史系徐有威教授的"小三线建设资料的整理和研究"项目等七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都为"依托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促进人文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这一课题提供了重要的机会与平台。
    动员学生力量提供广阔平台

    在交流的过程中,陶飞亚教授提到,在"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项目中,至少有40位研究生贡献了他们的力量。"2013年,我招了三个研究生,在他们报到前就给他们写信,邀请他们参与这个项目。在学校社区管理部的协助下,他们很快在学校安顿下来,参加培训后立即投入书目文献整理工作。"从2013届开始共有五届学生参与这一研究活动。为了搜集文献,他们几乎跑遍了全国重要的图书文献中心,有的还由老师带队到台湾、香港以及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及韩国首尔延世大学图书馆查找文献。"真是非常感谢我们这些同学,没有他们努力就没有今天的成果。同学们也在工作中锻炼成长,有的从硕士一直读到了博士。"谈到这里,陶教授眼中满是真挚,真心地为同学们感到欣慰。 

    陶教授桌上堆着满满的资料,放眼望去皆是书册。可以想见平时工作的繁琐以及工作量的庞大。"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2012年批准立项,既有整理宗教文献资料的学术意义,也有响应党中央提出"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的社会意义。国家社科规划办曾对该项目进行三次拨款,因为项目的工作量太大了。为了能按时高质量地完成这个项目,当时邀请学生参加,希望得到同学们的支持配合也是势在必行。 

    实际上,每一位老师在做课题的时候都会有研究生参与到研究之中的。而真正推动"依托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促进人文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这一项目的是时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曾军教授。他提出文学院这些重大项目可以整合起来,不仅做好科研,而且要培养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各个层次的人才。这一想法使得我们本来在各项目自发地培养人才上升到培养人才的自觉行为。从此文学院的多个国家重大项目开始了有系统、有计划地通过大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工作、科研、交际和生活等各个方面能力。老师们将机会、资源系统化地结合起来。在这个新的平台上,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们创造更多的学习、实践和展示的机会。结果表明,这个"人文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是一个双赢的项目,教师和学生都有满满的收获,特别是同学们初步成为了解决各种问题能力较强的"知行合一"的新人才。
    文科学生走出象牙塔独立探究来到第一线
    作为人文学科的学生,较为传统的学习任务大多局限于听老师讲授知识以及自己的课后阅读,少有亲自动手的活动,学科的特殊性使同学缺少实践的经验。恰好此次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主要的工作是文献的整理,十分适合由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参与进来。由此一来,学生们的短板就得到了切实的锻炼。"他们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本来文科学习只是读书看书,现在变成需要动手动脚找资料。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不是人在那资料就自己过来了,而是要到各个图书馆去找。"陶飞亚教授如此向我们阐述了这其中的不同。想要做好项目,学生就不能再继续待在象牙塔中,而是要走到更广阔的外界,去资料堆中去阅读、挑选。"我们在上海图书馆待了很长时间,主要做的就是找书、认识这本书、再总结这本书,最后将书按照一定的规范放入数据库当中去。"
    这和之前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只阅读所提供的参考书目为自己所用的传统学习方式是大不一样的。学生们面对的是巨大的信息量,需要依照独立的判断来寻找、挑选,也需要自己熟悉、理解、总结和归纳。在整理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过程中,还有一批自1949年放置至今的书籍得到了开放。上海图书馆将所有的书籍都搬了出来,而上海大学的学生和老师赶至现场,一本一本地翻阅。
    "这本书是属于明朝的还是清朝的?晚清的还是清中前期的?是天主教、基督教还是东正教?是反对还是维护基督教的?是属于宗教性还是科学性的、是医学还是物理学?本来同学们只需要听老师讲,现在是把他们放到前线。"陶飞亚教授描述道。这对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同学都是一次能力的考量和提升。除此之外,他们更要走进社会。陶飞亚教授笑道:"你找资料,就需要和图书馆的人打交道,万一人家不高兴,就不给你看了。"虽是玩笑,却也是现实。大学生若要为社会、国家做贡献,融入进去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可见懂得如何与人相处的是多么的重要。陶飞亚老师告诉我们,有些同学一开始就展现出了出色的能力,认真负责;而有些同学则需要不断地批评、引导,最后也有了技能的提升和态度的转变。因此,考核同学的方式再也不局限于论文、成绩,而是结合了实践的能力。这样更加多样化的考核标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极大地推动作用。 

    然而,不仅仅是文科学生,当代大学生缺乏实验精神、社会经验乃至生活技能的也不在少数。陶老师分享道:"一次和一位美国教授一起为选拔研究生赴海外孔子学校做interview。美国教授每次只问三个问题,'英语怎么样?'、'谈过恋爱吗?'、'会开车吗?'。因为这个美国人认为,英语是到海外必须的知识,有谈恋爱的经历就意味着成熟起来,不再会因为一些小事寻死觅活,而会开车则能增加一个人的勇气和扩大你的活动范围。"陶飞亚教授提到要更好地为国家社会服务,更好地面对生活,只懂得学术知识、依赖家长、老师是不够的。这个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就是要让学生走向一线。最初让学生跟着老师走,最后是同学们自己走,走到到香港、广东、四川、河南等地去,学会了独自面对社会,解决各种问题,完成研究任务。

     初获成效后大力推广为社会培养新型人才
    陶飞亚教授还与我们分享了一个在整理文献过程中发生的小插曲。有两位参与项目的学生先后参加了上海图书馆的应聘,都得到了图书馆的热烈欢迎。陶教授又去上海图书馆开会时,馆领导认为上海大学的学生们工作十分出色。 

    "依托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促进人文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确实地培养了一批踏实、能干的人才。而人才培养的方法也因这一项目的大受好评而得到了推广。陶飞亚教授说:"通过这一课题的实施,我们文学院都意识到一个重大的课题不仅仅是给老师的机会,也是给同学们的机会。凡是有可能的情况,都要吸收同学们参加,使同学们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增广自己的能力。各种课题都可以。"并且今年他还计划改革,准备邀请有经验的博士生,由他来负责,做一个小范围学术的组织者,来学习怎么推动一个学术项目的研究,同时培养自己的领导和组织能力,增强竞争力。
     在推动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为保证其顺利进行,团队中的教授们经常开会讨论措施。开会时还会邀请学生参加,一是减免了通知的麻烦,二则可以听取学生的意见,为项目注入新的想法和活力,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老师越来越信任同学,放手让同学承担各种工作,同学也越来越愿意与老师交流,培养出既是师生也是师友的合作伙伴关系。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现在陶飞亚老师的一名硕士生——陈欢欢。她告诉我们"陶飞亚老师布置工作的方式比较简单,一般是他下达任务内容,之后所有的具体工作几乎都是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去将它完成。而每次分配任务都是按照学生上一次的工作情况来决定的。"这样一来,就意味着,每一次的任务,无论有多困难,都需要竭尽全力的做好。而这样的训练,是非常能促进人成长的。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思考问题的方式,规划能力和自理能力。"在此之前,我遇到棘手的任务一般都是推脱,而现在我则能够勇敢地面对它们,完成它们!"陈欢欢这样告诉我们。 

    陶飞亚教授希望,要认真总结这一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为其他的重大项目培养人才作为一种参考,在适宜使用的项目中发挥用武之地。若所有学生都可以在合适的项目中获得宝贵的实践操作经验、生活交际技巧,那么将来定能输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成为祖国之栋梁。(供稿:唐心怡丁志文)
     
top
  • English
  • 会议室预订
  • 电子邮件
  • 学院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