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会议室预订
  • 电子邮件
  • 学院平台

    施爱东研究员在中文系做“民间文学的共时研究”视频讲座

    创建时间:  2020-11-08  郑丽    浏览次数:


    11月4日晚7点,中文系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施爱东以视频方式做了“民间文学的共时研究”学术讲座。黄景春教授主持讲座。梁奇副教授、石圆圆博士、宋鸽博士,民间文学、古代文学20多位研究生在主会场,全国100多位学者在线上聆听了讲座。

    讲座主要围绕“形态学与共时研究”“故事形态学研究”“共时研究的边界”等问题展开。施老师指出,中国学术传统以历时研究为主,学者们或考镜源流,或文化分析,均于历时研究方向着力。直到1980年代学界才逐渐从“历时的”(diachronous)研究范式转向“共时的”(synchronous)学术讨论。形态学最初是生物学分类,后被借鉴到语言学和故事学。故事形态学主要研究故事的要素、结构、功能。施老师以“契科夫之枪”为例阐释故事的叙事法则,解释普罗普故事形态学中“功能项”的意义。对于口头程式理论的共时性研究,他从语言和诗行入手,发现了一些结构性的单元,如程式、典型场景、大词等。施爱东教授对硕博论文中经常出现的综合研究方法予以纠偏。在他看来,历时研究是“变”的研究,共时研究是“类”的研究,二者不可兼容,更不存在综合性研究。他告诫在场学生,真正的学术研究是划定边界、排除干扰之后的单向突破,科学史上不存在单项的综合研究,有效研究必然是封闭性研究。

    讨论交流环节,先后有5位老师和同学围绕共时研究的时间因素、共时研究中文本的选择界限、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的不兼容性等问题进行提问,施老师分别予以详细解答。

    黄景春教授在讲座结束之际做了精彩总结,对施爱东研究员、在场师生和所有线上参加聆听的老师同学表示感谢。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中文系博士生 林玲)

top
  • English
  • 会议室预订
  • 电子邮件
  • 学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