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会议室预订
  • 电子邮件
  • 学院平台

    东北师范大学韩东育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创建时间:  2025-11-11  郑丽    浏览次数:


    2025年11月6日下午,东北师范大学东亚研究院院长韩东育教授应邀来访,在上海大学文学院306室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朱舜水“拜官不就”与“明徵君”称号》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上海大学历史学系柴彬教授主持,王三义教授、陈菊霞教授、张智慧副教授、朱虹副教授等老师与近三十名上海大学世界史硕士、博士生参加研讨。

    韩东育教授首先以一段朱舜水的视频引入,介绍朱舜水的个人经历与成就。朱舜水,原名朱之瑜,晚明著名儒者,流亡日本后,以其深厚的儒学造诣和对实学的倡导,对日本近现代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不仅在水户藩讲学授徒,传播儒家思想,还与德川光国共同编撰《大日本史》,推动了“水户学”的形成,深深影响了日本思想文化史。

    会议主要从三个方面的内容切入,一是朱舜水深爱“大明”与“拜官不就”之间的矛盾关系。朱舜水生于晚明,明亡后,他以恢复明室为职志,在海外经营多年,朱舜水在海外游走的目的之一是结交海外商人、筹集钱财以“反清复明”,这是他“深爱大明”的表现。海外游走期间,他曾多次赴日“乞师”,最终于1659年定居日本。到日本后他教书授徒,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大日本史》的编撰者。朱舜水的海外“经营”不仅出于复明之志,也包含了“避朝廷征辟”“赴日为王翊借恢复之兵”以及“遂蹈海全节之志”等复杂动机。可其中,他拒绝清廷征辟,这一举动在其“深爱大明”的忠义情怀与现实处境之间,呈现出一种显著的矛盾。

    二是关于朱舜水“拜官不就”原因的分析。韩东育教授指出了朱舜水“拜官不就”的三点原因,首先是出于自保的需要和无力回天的事实,其次是朱舜水并不认同晚明的腐败政治,而最深层的原因是,朱舜水对明朝的官学已经失去信心,认为当朝官学已严重背离了务实精神,成为明朝疾患的病根。

    三是朱舜水对“明徵君”称号的活用与利用,这个称号在朱舜水海外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就前近代的“华夷秩序圈”而言,“徵君”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体现了可以超越国界的尊贵和威严,“明徵君”的身份使得朱舜水在日本和越南都备受敬重。其次,“徵君”的权威价值一旦为列国所知,能给称号所有者带来不小的便利甚至有起死回生之效。最后,“徵君”名号中的隐蔽价值有利于朱舜水流亡国的地政考量,朱舜水虽然表面上是“亡国之臣”,一无所有,但是人们通过他在日本所受到的优遇,可以反知明朝的余威。

    韩东育教授最后指出,朱舜水是个值得研究的“灰色人物”,他并不是中日关系交流的特例。且朱舜水这一人物及其思想,值得后人深入研究与思考。

    在与谈环节中,柴彬教授指出,韩东育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充分展现了其深厚的东亚史研究功底。针对朱虹老师提出的“为何部分日本学者将日本走向军国主义的原因归咎于‘水户学’”的疑问,韩东育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此外,他还就学生们提出的朱舜水对华夷秩序变迁的影响、日本在华夷秩序体系中的实践,以及朱舜水事件对当今国际交流的启示等专业性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

    本次讲座为师生拓宽了对明清时期华夷秩序圈的认识视野,也启发了其对东亚区域互动的新思考,且为两所院校世界史学科前沿学术成果的分享以及师生的互动搭建了良好平台。

    (供稿董超然,审核朱虹)

top
  • English
  • 会议室预订
  • 电子邮件
  • 学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