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9日下午,以“战后日本思想界的探索与争鸣”为主题的世界史圆桌论坛在文学院406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圆桌论坛邀请了四位青年学者作主旨报告,分别是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刘峰教授、复旦大学的商兆琦副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孙若圣副教授和东华大学的李凯航副教授。论坛由上海大学历史学系朱虹副教授主持,陈友骏研究员、张智慧副教授等二十余名师生参加。

刘峰教授以《战后日本思想界关于超国家主义的反思与批判》为题,从日本的社会状况出发,探讨了战后日本知识分子对国家主义进行反思的现实依据和理论衍变。商兆琦副教授以《丸山真男的洛克研究:何谓规范之自由?》为题,运用先“内语境化”再“后语境化”的思想史研究方法,分析了丸山真男《洛克与近代政治原理》一文的时代和思想价值。孙若圣副教授以《超越竹内好:日本战后大学中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建立与流变》为题,分析了战后东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与战后长期政治对立情况下日本对华观建构之间的关联性。他指出,战后确立中文在东京大学第二外语的地位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扩大化,为日本培养理解现代中国的人才创造了条件。李凯航副教授则以《色川大吉的“民众史”与战后历史学》为题,通过比较色川大吉“民众史”观与丸山真男精英思想的对立,阐明了思想史研究背后关注政治和社会环境的重要意义。李凯航副教授指出,色川“民众史”的出现,是学术研究政治化的结果,正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日本自由主义蓬勃发展的现实,促使民众权利意识的崛起和民众史需求的出现。
会后,上海大学师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次圆桌论坛为理解战后日本知识分子及其思想争鸣提供了宝贵的研讨机会,激烈的学术争辩与浓厚的学术氛围也为在座的师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撰稿:叶薇,审核:朱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