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下午,由上海大学文学院主办的主题讲座《更有作为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文学院406会议室顺利举行。主讲嘉宾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健老师。本次讲座聚焦“十五五”时期中国外交的新使命与新作为,深入剖析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思维与实践路径。
讲座伊始,王健老师指出,“十五五”时期是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承上启下、夯实基础的关键阶段。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十五五”规划正是奠定这一目标的决定性阶段。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调整再平衡、力量格局变化以及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使世界进入了新的动荡与转型期。从一战前的第一次全球化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超级全球化”,全球经济的开放与科技创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深度互联,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正在重塑国际竞争格局。他强调,理解当前的世界变局,必须从全球化的历史演变与结构性失衡中把握国际关系的新趋势。
讲座中,王健老师提出,当前国际环境正处于一个动荡与变革并存的阶段”,“动荡的世界”与“变革的秩序”是当前的重要阶段特征。从“革命与战争”的时代到“和平与发展”的时期,再到今天的“动荡变革期”,人类社会的主题正在发生转变。未来十年将成为决定全球秩序走向的关键时期:对美国而言,是遏制中国的决定性十年;对俄罗斯而言,是最危险、最难预测的十年;对欧洲而言,则是重塑国际秩序的关键十年。而“全球南方”国家尚未完全选边,成为未来国际体系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变量。
王健老师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体思路概括为“三个维度”:
第一,引领塑造;通过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全球发展、安全、文明和治理四大倡议,中国不断为世界提供应对时代挑战的“中国方案”。同时,中国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与“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以此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且他强调,新时代大国外交的关键在于“塑造能力”——既要善于运筹国际空间,也要积极塑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
第二,主动运筹;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战略主动。一方面,通过元首外交和主场外交展示大国担当;另一方面,在处理中美关系时,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寻求在竞争中合作、在分歧中稳定。同时,中国不断深化中俄互信、稳步发展中欧关系,并以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推动周边关系向更高水平发展。他还强调“周边是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当前我国同周边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同时也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
第三,强化统筹;王健老师指出,要把国内工作置于全球背景,大国从来不是外部环境的“因变量”。在大国竞争背景下,外交必须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中国需要在开放中提升安全韧性,在合作中掌握战略主动,通过稳定供应链、能源链与海外利益保护,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外部支撑。
讲座最后,王健老师强调,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指出,中国外交正进入一个“可以更有作为的新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应当以更强的战略定力与全球视野,继续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仅要“应变”,更要“塑造”,在动荡的世界中为和平与发展注入更多稳定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这场讲座内容丰富、视野宏阔,为同学们理解中国外交的战略逻辑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提供了深刻启示。听讲的同学们纷纷表示,对“更有作为”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供稿韩萧,审核朱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