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会议室预订
  • 电子邮件
  • 学院平台

    华东师范大学李向平教授讲座:“心态文明”与中华“神圣结构”

    创建时间:  2019-05-21  聂林媛    浏览次数:


    2019年5月17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系主任、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教授,应邀在上海大学乐乎新楼上善厅作《“心态文明”与中华“神圣结构”》主题讲座。讲座由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道安佛学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让主持。来自上海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的老师、博硕士研究生及社会文化爱好者二十余人参加了讲座。

    李向平教授

    首先,李向平教授介绍心态文明的相关内容及研究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当前中国社会心态培育方向提出要求,即“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而人民论坛的社会心态调研结果显示,超过八成受调查者认为当前社会处于亚健康状态,当今社会病态的前三项是“信仰缺失”、“看客心态”、“社会焦虑症”。社会心态是社会中多数成员拥有的普遍一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联结着个体、组织、阶层、民族、宗教、社会与国家,由此而建立的心态秩序对社会凝聚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心态文明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接着,李向平教授对中华文明信仰的特质展开了介绍。中华文明信仰以整体共构的“大一统”信念为其核心精神,远古的人文初祖崇拜、天下主义,通过家国结构而定型、流传,并进一步融入儒、道、佛三教等信仰体系,最终构成了一套催生等级制度、确保文化传承、形成社会心态的中华文明“神圣”体系。通过对“五德终始”、“天命”等思想的分析,李教授认为中华文明中的神圣关系与心态文明具有“循环”、“流动”的特点,即相比于亚伯拉罕信仰体系的“约法信仰”的神圣特征,中华文明精神特质表现为“自我神化”的信仰特征。

    讲座现场

    李教授认为,中华文明信仰体系具有神、圣的双重性。这种双重性具体表现为对“神圣”和“灵验”的强调。“神圣”是就神祇本身而言,是其圣人德性的建构,而“灵验”是就其效用而言的。神圣的往往是灵验的,灵验性也成为神圣性的表现。民众在神明身上所求的往往是“灵验性”大于“神圣性”。神圣性在具体的语境中,是先经由超自然力量的确认,进而通过社会权力的建构而生成。中国语境中的神圣性概念,不是从宗教领域而是从社会关系领域中演化出来的。神圣性的建构往往也不是从“神圣”本身的定义出发,而是经由社会中人们对神圣关系所采取的实践关系与价值期待而构成。

    最后,李向平教授指出,中华文化传统中人们通过道德修养、身体修炼所表达出来的神圣特质,实际上即是整合了自然与社会双重神圣属性,进而不同领域、言行、身份之中表达出这样两种属性或两种崇拜:超自然崇拜或超社会崇拜。“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这一教化系统,是中华文化传统对于实践理性的圣化,是伦理教化对神灵功能的控制,是德化灵异的制度安排,从中可以把握神圣问题、中华文明信仰与心态秩序的中介机制。

    李向平教授讲座之后,现场师生纷纷积极发言、提问,就心态失序的原因、心态秩序和神圣结构的内在关系、社会心态到社会性格到社会秩序的内在理路等相关问题,与李教授交流请益。

    程恭让教授最后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说,神圣性的问题在宗教学和社会学两个领域内都是非常根本性的问题,李老师从当前心态文明、心态秩序的重建这一特殊角度来谈神圣性问题,围绕心态秩序和神圣结构具有的内在关系展开研究,不仅提出了新的观点,而且展示出新的研究视角,非常具有启发性。他所关注到的全民焦虑、信仰缺失、阶层固化等社会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让从事宗教学和社会学这两个领域的师生都能够深化对我们社会的认识,受益匪浅。

    最后,讲座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本次讲座是上海大学道安佛学研究中心暨上海大学中国史高原学科策划和组织的学术讲座大系——“佛学与中华文化”高端人文讲座中的一讲。本系讲座旨在邀约佛教研究、宗教学研究、中国哲学研究及中华文化研究诸领域的专家学者,发布研学心得、传授研究心法、介绍学术前沿,俾聆听者能够增广闻熏、厚植学术兴趣、提升研究水准,敬请大家关注。(文:黄凯 \ 图:常凯)

top
  • English
  • 会议室预订
  • 电子邮件
  • 学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