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会议室预订
  • 电子邮件
  • 学院平台

    上海大学文学院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顺利结项等级优秀!

    创建时间:  2024-09-11  杨丹阳    浏览次数:


    在近期结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我院曾军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当代中国对话主义文学理论的话语建构研究)、郭红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名称:基于GIS的明代卫所时空地理研究)均顺利结项,获评优秀等级!

    详情如下:

    https://cla.shu.edu.cn/__local/6/7A/16/A49E09E11C541FA61D9E9E126BE_99B7645C_CB88.png

    项目负责人:曾军教授

    项目类别: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当代中国对话主义文学理论的话语建构研究

    结项成果形式:专著

    结项成果名称:《文论互鉴:当代中国对话主义文学理论的话语建构研究》

    结项等级:优秀

    结项成果介绍:

    在推进当代中国文论话语转型、构建中国特色文论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西方文论既是中国文论辨析差异、彰显特色的镜像,也是交流对话、寻求共识的他者,与西方文论的对话成为中国文论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方面。“对话主义文学理论”试图解决中西文论互传互鉴中存在的“知识上的‘不相同’、价值上的‘不平等’、发展上的‘不平衡’等”“不对等对话”问题,以期在中西文论互鉴中确立“以我为主”的主体意识和“和而不同”的学术自觉,为建设中国自主的文论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项目最终成果总体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第一,聚焦方法论的探索。项目期望通过对中西文论对话中国实践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和重要问题的研究,探索、总结对话主义介入文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在破解中西文论对话的理论难题中推进当代中国对话主义文学理论的话语建构。第二,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本书追求的是“理论的历史化”和“历史的理论化”。项目力求以“历史-类型学”的方法区分中西文论对话的不同形态;取“文献-发生学”的方法还原中西文论对话的中国实践中的现场细节,在具体的文论互鉴实践中总结、生发理论。

    本项目在内容上的主要建树有二。第一,本研究完成了对中西文论互鉴实践三大范式演进的归纳、梳理与阐释。首先是“体用”范式的变迁,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从“体用二分”到“体用贯通”。其次,是“现代性”范式的转型,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从“西化”到“中国式现代化”。最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范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具有中国智慧的“化”的思维的具体实践,具有普遍有效性。第二,具体从“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两个部分入手,征用典型案例,深入展示了“对话主义文学理论”的实践潜能。本研究通过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美学的国际传播、中国叙事学与中国阐释学、中西学者的交流对话等内容的研究,挖掘其在中国当代文论话语转型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指出,中西文论互鉴之间不是简单的影响关系,而是充满了异质、张力的对话关系。以“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两个视角相互对照,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解释“在世界中”的中西文论互鉴问题。

     

    https://cla.shu.edu.cn/__local/2/98/92/D403E463A0C4693E563AB455532_CA1E4C86_123AF.png

    项目负责人:郭红教授

    项目类别: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项目名称:基于GIS的明代卫所时空地理研究

    结项成果形式:研究报告,其他

    结项成果名称:《基于GIS的明代卫所时空地理研究

    结项等级:优秀

    结项成果介绍:

    与驻防地域的紧密结合使得卫所成为表现丰富的地理单位,在明清人文地理的构建与传承中,卫所地理具有重要地位,影响着军事、政治、经济、人口、聚落、文化等众多地理要素的形成与发展。课题的中心即从历史人文地理角度考察卫所相关时空关联及变化规律。近年卫所研究趋热,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学等学科的介入,使得研究视角与方法呈现多样化,中国史学界也从新史料、历史人类学等角度进行深入探讨,这些是本课题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学术支撑。同时,由于卫所数量大、涉及时间长、有着复杂的地理表现等原因,涉及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内容分散,重区域轻整体也是已有研究的重要特征。研究报告围绕卫所地理从不同层面进行探讨,利用构建的卫所地理信息数据,整体与区域相结合,以展现卫所在明清人文地理中的作用及意义。

     

top
  • English
  • 会议室预订
  • 电子邮件
  • 学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