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会议室预订
  • 电子邮件
  • 学院平台

    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北京大学教授罗志田应邀来我院举办人文学科高端讲座

    创建时间:  2019-04-15  宋桂林    浏览次数:


    4月6日,四川大学、北京大学罗志田教授应邀来文学院,举行题为“把‘天下’带回近代史叙述”的学术讲座。本讲座由上海研究院主办、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承办,陶飞亚教授主持。我院张勇安、宁镇疆、徐有威、王栋、杨卫华、舒健等教师、机自学院教授、校内外硕博士研究生、本科生及华东师范大学近80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开始,罗教授首先分析五四 “天下”、“国家”、“社会”等概念,认为既定的历史叙事和现有概念影响了历史学者的研究。如五四运动时期,在中国的杜威将该运动描述为“一个民族/国家的诞生”,而五四运动的当事人傅斯年则看到此时“中国有了社会”。这样的歧异表述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五四”是一个很丰富的,它既不是一个线性的,也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就是现场也有不同的观察。我们倾向用一个后来的、相对大家接受比较固定的概念去解释正在变化的事。讲座中,罗志田教授强调历史事件的发生不是过去时,也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例如,“天下”一词在帝制废除前后含义的变化,傅斯年、梁漱溟、陈独秀、梁启超等重要历史人物对“五四”运动时期“国家”、“社会”等新概念的观察、认识、理解和诠释见仁见智。足以说明,“五四”时期,“国家”“社会”是一个正在诞生的概念。随后又以梁漱溟、傅斯年等为例,说明后天下时代“国家”概念的困乏与昔人的因应。此外,罗教授指出,档案对历史研究当然非常重要,但是也不能迷信档案,以为凡是发生的事情一定会记录在档案,凡是档案没有的就一定没有发生过显然是有问题的。罗教授批评了“以不知为不有,以不看为不有,”是史学治学的大忌。最后,罗志田教授认为如果把天下带回历史叙述,换个视角看五四,或可增进我们对五四运动及其所在时代的理解和认识。

    在问题与讨论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罗教授一一解答,并与我校机自学院教授,文学院王栋教授等展开讨论。张勇安院长感谢罗教授的精彩讲座及一直以来对上海大学历史系学科建设的大力支持,邀请罗教授择时专程来上海大学做系列讲座。陶飞亚教授在结束语中感谢上海研究院的支持,特别感谢罗教授和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放弃休息热情洋溢共襄盛举。希望今后组织更多这样高端学术交流,推动我们的学科建设。

top
  • English
  • 会议室预订
  • 电子邮件
  • 学院平台